你知道我國古代是如何做防水工程的么
你知道我國古代是如何做防水工程的么
我國古代防水層的做法主要有兩種:一種是民間常用的粘性土,就是將粘性土填入建筑縫隙和涂抹在比較容易淋雨的部位表面。另外一種是往粘性土中摻入石灰(灰土),加入糯米粥漿和藤汁等拌合,有些時候還會摻入鐵紅、動物血料等,這樣分層夯實組成。
第二種方法相對復雜,防水能力也比第一種要強,而且灰土強度隨時間增長,其防滲漏能力也會提高,所以主要應用在古代地下陵墓等工程中進行防水。如公元前3世紀戰國末期的墓葬,墓室上面用粘土夯實,并在其四周填滿相當厚的木炭和砂層,這使墓室達到了極佳的防水隔潮效果。還有著名的馬王堆漢墓同樣具有類似構造,才使墓室保存得如此完好,說明中國古代的防水措施還是很成功的。除了這兩種,還有比較少用的金屬防水法。
如古代建筑的屋蓋構造中,有一種以鉛錫合金熔化澆鑄成的板塊,厚度約莫有10毫米,焊成整體,俗稱“錫背”,這種古代宮殿使用的防水材料,與現代的防水混凝土有著相似之處。天安門城樓的屋脊上也發現了厚3毫米的青鉛皮,用作防水層。還有著名的北京故宮,其御花園內的欽安殿,至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,保存十分完好。
大連防水工程建筑屋面防水可分為正置式、倒置式防水,這兩種防水方式分別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。屋面倒置式防水的技術措施主要在于做好邊角等細部工程,需要在找平層上設置分格縫。在防水施工時,應先做好節點、附加層和屋面排水比較集中的部位,然后由屋面最低標高處向上施工。
另外,水落口可以分為直落式和墻排式,并在周圍500mm內做防水附加層。在屋面女兒墻位置進行外墻保溫時,很容易產生裂縫,從而使得墻體或者窗口滲水。因此,需要在女兒墻上做壓頂處理,做完壓頂后,在上面涂上防水涂料。